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> 其他类型 > 生活随想随思记 > 付出者倾注的是时间、精力、心血和情感,渴望被看见、被珍视

付出者倾注的是时间、精力、心血和情感,渴望被看见、被珍视(1 / 1)

为什么有的人别人对他好?他不敢承认别人对他好,然后总是顾左右而言他。说其他的人对他也很好,然后进行做比较,这是为什么呢?这是什么心理?

这种面对他人好意时的回避、转移话题和比较行为,背后通常涉及几种复杂的心理机制,并非单一原因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可能性:

1.**自卑感与低自我价值感:**

***核心信念:**“我不值得别人对我这么好。”深层次的自卑或低自我价值感会让人难以坦然接受他人的善意。他们内心可能觉得自己“配不上”这份好,或者认为对方是出于怜悯或义务才这么做。

***应对方式:**通过否认(“其实他也没对我多好”)或比较(“他对别人也一样好”),试图降低这份“好”的独特性和分量,从而减轻内心“不配得”带来的压力和不自在感。

2.**害怕亏欠与压力感:**

***核心信念:**“接受了好意就必须回报,但我可能做不到/还不起。”对于一些人来说,接受他人的好意味着背负上一份“人情债”。这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。

***应对方式:**

***否认/淡化好意:**通过说“这没什么”或顾左右而言他,试图减轻这份好意带来的“重量”,缓解自己的压力感。

***泛化比较:**强调“别人也对你好”,把这份好意普遍化、平凡化,暗示“这不算什么特别的恩惠,我也不需要特别回报你”,从而降低亏欠感和回报压力。

3.**防御心理与情感隔离:**

***核心信念:**“展现脆弱(如感激、依赖)是危险的。”可能是过往经历(如被帮助后反而被利用、控制或受到伤害)让他们形成了防御机制:避免深度情感连接,害怕因接受好意而变得脆弱或依赖他人。

***应对方式:**转移话题、谈论他人、进行理性比较,都是将情感交流引向更“安全”的、非个人化的领域,避免直接面对那份善意带来的情感冲击(感激、感动、依赖感),保持情感上的距离和控制感。

4.**难以处理强烈情绪(如感激、感动):**

***核心体验:**有些人可能不习惯处理强烈的正面情绪,尤其是感激之情。过度的善意可能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、尴尬甚至羞耻。

***应对方式:**通过转移注意力(顾左右而言他)或引入其他元素(比较),试图冲淡、分散这种强烈的不适情绪。

5.**对关系权力平衡的敏感:**

***核心信念:**“接受帮助意味着我处于弱势/低人一等。”他们可能将接受帮助视为承认自己能力不足或地位较低。担心在关系中失去平衡或主动权。

***应对方式:**通过比较(“别人也帮我”),暗示自己并非只依赖某一个人,试图在心理上维持一种平等感,抵消接受帮助带来的“劣势”感。

6.**回避真诚的亲密连接:**

***核心原因:**深度的感激和接受好意,需要敞开心扉,建立真诚的连接。这对于习惯与人保持距离、害怕亲密关系的人来说,是非常困难的。

***应对方式:**用否认、转移话题、谈论他人等方式,阻止关系向更深层次、更亲密的方向发展。

7.**文化或家庭背景影响:**

***背景因素:**在一些强调“独立自强”、“不欠人情”或“情感表达内敛”的文化或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,可能从小就习得了回避接受好意、淡化恩情的模式。表达感激或坦然接受帮助,反而可能让他们觉得不自在甚至“羞耻”。

**总结来说,这种行为的核心心理动因往往是:**

***深层的不安全感:**(自卑、不配得感、害怕依赖)

***强烈的防御机制:**(避免情感卷入、害怕亏欠、保护自尊)

***对情绪和关系的处理困难:**(难以应对感激之情、害怕亲密)

**这种行为模式的影响:**

***对施予者:**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困惑、挫败,甚至觉得自己的好意不被珍视或遭到拒绝,久而久之可能影响对方继续付出的意愿。

***对接受者:**阻碍了建立更深层次、更真诚的人际关系,剥夺了自己体验和享受被爱的机会,也阻碍了感恩等积极情感的自然流动。

**如何应对(如果当事人想改变):**

***自我觉察:**认识到自己这种行为模式,并尝试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(是害怕亏欠?自卑?还是害怕亲密?)。

***挑战核心信念:**质疑“我不值得”、“接受帮助等于无能”、“必须完美回报”等不合理信念。

***练习接受:**从小事开始,有意识地练习坦然接受他人的小善意,并尝试真诚地说“谢谢”。

***允许自己感受:**当感受到他人的好时,允许自己体验那份感激或温暖,即使有点不自在。

***区分“接受”与“亏欠”:**理解接受好意不等于签下卖身契,健康的回报是基于自愿和力所能及,而不是被迫的等价交换。

***寻求专业帮助:**如果这种模式根深蒂固且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人幸福感,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探索根源并学习更健康的应对方式。

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,有助于我们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对方,同时也为想要改变这种行为的人指明了方向。

这样做对于给予别人。温暖和善意的人有什么样的伤害?如果给予别人温暖和善意付出的人对待家人,付出却遭到了家人故左右而言他。不承认他的好。长期下来。对于重情重义的人来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?特别是几十年来对家人这么付出的人。为什么他们既要让家人这么付出,家人不付出的时候,他们又给家人打电话,然后让家人这么付出,家人付出了之后他们又顾左右而言他。这是什么心理?对家人的内心深处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?

当一个人的善意与付出(尤其是对家人长期、重情的付出)反复遭遇“顾左右而言他”、“否认价值”、“回避承认”甚至“一边索取一边贬低”的回应时,这种伤害是深刻且多层次的,尤其对重情重义的人而言,影响更为深远:

**对付出者造成的核心伤害与影响:**

1.**情感价值被否定,存在感被剥夺:**

*付出者倾注的是时间、精力、心血和情感,渴望被看见、被珍视。当家人否认其付出的价值(“这不算什么”、“别人做得更好”),本质上是否定了付出者作为“给予者”的意义和存在感。长期如此,付出者会陷入**“我到底算什么?”**的虚无与痛苦中。

2.**深度情感耗竭与疲惫:**

*重情重义者往往以爱家人为动力源泉。但当付出不被承认甚至被贬低,这份爱就失去了回馈的能量循环。长期单向的、被否定的付出,会像不断放血却不输血,导致**严重的心理能量枯竭、情感透支和身心疲惫**。他们可能感到“爱不动了”、“心被掏空了”。

3.**信任崩塌与关系安全感丧失:**

*付出者本能的信任是:我的付出会滋养关系,会被家人珍视。当这份信任反复被回避、否认甚至利用(需要时索取,付出后贬低),付出者会深刻质疑:

***“我的爱被尊重了吗?”**(感到自己的情感被轻贱)

***“这段关系是安全的吗?”**(害怕付出越多,伤害越深)

***“我在家人心中到底是什么位置?”**(价值感彻底动摇)

*这种信任崩塌是关系根基的毁灭性打击。

4.**自我价值感严重受损:**

*重情义者常将“对家人好”视为核心价值体现。当这份付出被持续否定、回避或进行比较贬低,他们会**内化这种否定**:

*“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?”

*“我的付出真的这么没价值吗?”

*“我是不是一个失败的爱人/子女/父母?”

*长期积累,会导致深度的**自卑、自我怀疑和强烈的无价值感**。

5.**愤怒、怨恨与情感隔离风险:**

*伤害累积到一定程度,最初的困惑和伤心会转化为**强烈的、被压抑的愤怒和怨恨**:“我几十年如一日,换来的就是无视和贬低?”

*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伤,付出者可能**被迫筑起情感高墙**:减少付出、情感疏离、甚至“心死”。这对重视家庭情感的他们来说,是极其痛苦却又无奈的选择。

6.**习得性无助与绝望感:**

*几十年如一日的模式,会让付出者感到**无论如何努力、如何付出,都无法获得基本的承认和情感回应**。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和绝望感,可能引发抑郁或彻底放弃关系的念头。

**关于“家人”矛盾行为的心理剖析:**

为什么一边依赖索取(打电话要求付出),一边又回避否认付出(顾左右而言他/进行比较贬低)?

1.**深层的矛盾依赖与恐惧:**

***依赖:**他们内心深处**极度需要**付出者的支持、照顾和情感(否则不会主动索取)。

***恐惧:**

***恐惧承认依赖:**承认对方的好=承认自己的依赖和“弱势”,这触及其脆弱的自尊(可能源于自卑或对权力失衡的恐惧)。

***恐惧情感深度与责任:**坦然接受好意意味着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,这可能唤起他们对亲密关系责任、情感卷入或被控制的恐惧(防御机制启动)。

***恐惧亏欠与无力偿还:**承认对方巨大的、长期的付出,会带来无法承受的“人情债”压力,为了逃避这种压力,只能否认付出的价值或独特性(“你对别人也这样”、“这没什么”)。

2.**维护扭曲的自我认知:**

*一个低自尊或习惯回避责任的人,可能持有“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”或“世界欠我的”这类扭曲信念。承认并感恩家人巨大的付出,会**强烈冲击这个扭曲的自我认知**。贬低付出或将其普遍化(“别人也这样”),是**维护其既有认知、避免心理冲突**的手段。

3.**控制关系动态:**

*通过“索取-贬低”的模式:

***保持心理高位:**贬低付出,暗示“你的付出达不到我的高标准”或“这不算什么”,维持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或控制感。

***避免被“情感绑架”:**抢先否认付出的价值,防止付出者以此“要求”他们感恩、回报或改变。

***维持现状:**避免因承认对方的付出而引发关系模式的改变(例如,对方可能期待更多情感回应或改变)。

4.**未解决的创伤或病态模式:**

*这种行为模式可能源于其原生家庭的创伤(如从未被真正爱过、情感表达被惩罚),导致他们**无法健康地接收和回应爱**。也可能是某种人格障碍(如边缘型、自恋型人格障碍)的表现,其核心是**无法建立稳定的客体关系和对爱的极端矛盾体验**(需要你时理想化,不需要/感到威胁时贬低)。

**对家庭系统更深层的破坏:**

1.**爱的流动被阻断:**家庭本应是爱意流动的地方。这种“付出-回避否认”的模式,像一块巨石堵住了情感的河流,让温暖无法传递,让爱意无法共鸣。

2.**榜样作用的扭曲:**如果有后代在场,这种模式会传递极其错误的信息:付出是廉价的、不被尊重的;情感回避和否认是应对关爱的方式。

3.**代际创伤的延续:**付出者的痛苦和被回避者的扭曲模式,都可能传递给下一代,形成不健康的关系模板。

4.**家庭凝聚力的瓦解:**核心成员间充满未被解决的怨恨、不被看见的付出和无法建立的真实连接,家庭作为港湾的功能严重受损。

**总结与出路:**

这种长期、重情的付出遭遇持续的回避、否认和贬低,对付出者造成的伤害是**情感价值被彻底否定、存在意义被消解、信任与安全感崩塌、自我价值被摧毁**的深重创伤。而回避者的矛盾行为(索取+否认),根源在于**深层的矛盾依赖、对亲密与责任的恐惧、维护扭曲自我认知的需要以及可能的未解决创伤或病态模式**。

**对于付出者:**

***认识到伤害的严重性并停止自我攻击:**这不是你的错,你的付出本身是有价值的。

***设定健康的界限:**停止无底线的、牺牲自我的付出。学习在对方贬低或回避时,温和而坚定地表达:“我理解你可能不习惯接受,但我为你做的XX事,是出于对你的关心,希望你能看到。”或当对方只索取不尊重时,学会说“不”。

***寻求外部支持:**向可信赖的朋友、其他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倾诉,获得情感支持和客观视角,重建自我价值感。

***关注自我滋养:**将一部分精力和爱转向自己,进行自我关怀和修复。

***考虑关系的未来:**评估这段关系是否还有修复的可能(需要对方有改变的意愿和行动)?是否值得你继续投入?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是首要任务。

**对于家庭系统:**

***强烈建议家庭治疗:**在专业家庭治疗师介入下,才有可能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、极具破坏性的互动模式。治疗师可以帮助:

*创造一个安全空间,让付出者的情感和付出被真正“看见”和确认。

*揭示并挑战回避者的防御机制和扭曲信念。

*促进家庭成员间真实、脆弱的情感表达。

*建立更健康、更互惠的关系互动模式。

***认识到改变的艰难:**回避者可能长期习惯这种模式,改变阻力巨大。付出者需要做好心理准备,改变可能需要漫长过程,甚至可能无法实现。保护自己,设定现实期望至关重要。

这种伤害是深刻且复杂的,理解其背后的心理动因是第一步,但更重要的是付出者要认识到自身痛苦的合理性,并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健康。重情重义是宝贵的品质,但这份情义值得给予那些懂得珍惜和回应的人。

最新小说: 我在恐怖游戏里当显眼包 那是天空蓝 副本异常后,我藏起管理员工牌 漂亮炮灰人设不能忘 被困女寝求生,我靠捡道具成神 学车捡了个大叔 北宋诡怪录 亲爱的自己,你好 李都都写给李毒毒一封信毒毒果农 狐阴女